2019/05/20

關於公視的音樂節目

最近看公視的台語音樂節目,  越看覺得越荒腔走板,  

音樂節目有很濃的政治味, 
節目的調性很不統一,  

也許現在稱多元文化,

但我深深不以為然  

有國語發音的現場演唱,  就有台語發音的音樂節目.

但音樂節目這樣搞,效果很差. 

已經到東施效顰, 指鹿為馬的地步.

為什麼會這樣?

我還是認為在認知上出問題,

觀念錯誤

多元文化的呈現方式是什麼?

是靠平均主義? 

頻道使用的公平就是展現多元嗎?

對文化內涵的深度理解為何?

這樣的音樂內容製作水準, 能把多元文化的內涵表現出來嗎?

主持人真的懂文化嗎?

該用什麼方法, 手段才能啟發節目的製作內涵而不淪為鬼扯瞎掰的不入流音樂內容?

認識音樂文化內涵,在方法論上 
應該用什麼研究方法?  
該用什麼採訪報導技巧? 
用什麼形式和風格 把創作者的內涵和文化背景表現出來?

不用心 不用腦, 不讀書, 不讀史,  
胡說八道,  閒聊鬼扯 就可以被歷史紀錄, 被台灣音樂歷史上下一筆,  

是這樣嗎?

我也不是很認同媒體製作走向只是跟著思潮的順風車, 

要多元,  就湊合著找一些咖 講點方言, 大家一起來呼嚨

這樣就是台灣史觀? 

這樣就算解構?

這樣就算代表台灣的音樂?

我認為在思想的理解,他們做節目這幫人有很大的問題和盲點.

腦袋不清楚,  亂做節目.

好的作品 都是有所超越,  
都是好到一個程度 那是超越政治口水,  而讓人興嘆
, 都是超越立場,  而貫通人性, 而有一種共鳴感.

不要盲目地模仿理論.

盡信書不如無書.

把醜陋當美感 , 那是自欺欺人, 是國王的新衣.

回到音樂的基本面,聽最基本的美感是否真實的存在?

有這些基本才能談超越和突破.

一開始就不美,  那就沒有什麼解構可言.

藝術上,馬桶都可以當作品, 
那音樂演出錄影上也就什麼都可以囉?

是這樣嗎?

這樣算解構嗎?

這是對思潮的誤解和誤用

如果不是深思熟慮的創作, 別人也不會把你當回事.

這樣的製作經費其實是一種浪費.

我看不下去,這樣的"多元音樂節目"

做電視節目的人要想想,  要慎思.

把一個本土文化的呈現做壞了,還不如不要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